创新创业学院
 首页 | 学院介绍 | 资讯中心 | 课程实践 | 创业服务 | 管理平台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实践 >>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 正文
创新为根实践为本
2008-12-10 10:52  

创新为根实践为本
——以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师生共“建模”


赴辽西北的“明星”


艺术与我



国画山水———美术学院2001级陈杰

大楼建起来,大师引进来后,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出具有大连大学特色的合格人才?连大人以对学生、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以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观念,结合“人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提出并实施了“以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保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构想。
  以构想为“梭”,结每一个专业、每一堂课为线,连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细节为点,一张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网”布满大连大学。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功,为了学生成功的一切”,无论是创新,还是实践,连大人的办学理念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都成功。
  对连大学子而言,成功之路是“条条通罗马”。制度的创新,使得学子们的成功之路多种多样,成功之举多姿多彩,也使得这张体系之网成为有机、统一、和谐的整体。
  为大学生成才搭建起的平台坚实而平坦。制度的创新,激发着学生热情,激活了学生潜力,制度不是束缚思维、限制行动的桎梏,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有力的保障。学生成为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策划者,成为活动的主角。创新赋予了制度人格化的魅力,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喷薄而出,林林总总的“点子”层出不穷。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文化活动体系创新,所有这些变化都围绕着这一神圣主题。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主角,师生一起营造全新的成长环境;把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到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之网中,最大限度发挥其自由选择的空间。
  在这张“网”中,创新之“纲”连接的是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众多的实习基地、不同类型的实践方式,为学生铺设了以实践培养能力之路。实践之“纲”连接的是“大学生创新教育工程”:激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项目为牵动,提高其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之“纲”与实践之“纲”脉脉相通,交织互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管理探索新模式,专业设置拓展新领域;办学方向、培养模式应需而变,紧随市场变化调整。新专业、新的培养模式源源“破土而出”,以其特有的生命力茁壮成长。而独具连大特色的工作室培养模式、创新基金项目活动、各项高水平竞赛,多姿多彩的共青团工作……既是创新,又是实践,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条通往未来世界的知行之路。
文/于黎龙
1.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在探索和创业中实现梦想
  工作室采取了全新的培养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手段都完全突破了原有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学校把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规定了创新学分,设立了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同学们在工作室中的活动内容,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紧紧相关,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息息相连,也十分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目前,这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已经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了师生的认可。
文/黎明
且行且思“步行人”
  “步行人”,取义“安步天下,且行且思”,听起来像个自助旅行者的组织,其实这里是学生记者、学生编辑们的天下。别看是“步行”,速度可不慢,主要负责校报第3版稿件的采写、第4版的编辑和电子版制作的30多名成员们以一周一期的速度,协助校报编辑部老师把《大连大学报》向前推进,如今已经参与110多期校报的工作了。“步行人”的不少文章还登在了《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媒体上,关注大社会、大问题。“步行人”成员的口才不一定好,但在工作室每周的例会上一定得说。说校报上刚发表的文章,说校园里新发生的事,说自己的观点,说别人的对错。说着说着,有时就争论起来,争着争着,思路就清晰了;争着争着,就知道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了;争着争着,宽松、融洽的氛围也出来了。
文/晓晨
领航——连大的机器“作坊”
  说是“作坊”,他们的设备和产品可是超“现代化”!这不,今年8月,他们制作的手动、自动、干扰机器人就在“ССТ V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着实风光了一把,成功通过了预赛并进入32强。说到领航工作室制作的作品,大到性能卓越的LD-H-7型排爆机器人,小到一个光电手镯,在连大都有自己的“粉丝”(FANS)。工作室成员也很“牛”,在这里,“玩”的是创意和动手能力。航模、机器人、无人直升机航拍系统、阴形红外线语音教学系统、太阳能环保智能化交通指挥岗亭等等都是他们的创意和心血的结晶。工作室“掌门人”崔亚非老师可了不得,“入室弟子”们正是在他的引导和鼓励下,由一个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设计、制作“高手”。
文/朝阳

“行之工作室”———党务工作后备军
  “行之工作室”系党委工作部指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党务工作教学实践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与锻炼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大学宣传》编辑部,成立“班车之声”播音组,创立学生理论学习刊物《激扬》,开通“海天白云 B BS站”,开播“大连大学广播台”……为进一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推波助澜。
文/王佳
  全新的“3+1”培养模式———难得的锻炼机会
  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推出的“3+1”培养模式一推出就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欢迎。“3+1”模式就是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在大连永佳电子技术公司接受培养,通过直接进入企业课题,可以让学生既能接受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又能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技术。
  在去年到永佳公司实习的53名毕业生中,有23人考核合格后被录用,小易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进入企业实习一年,给技术方面带来的提升很大,而且在企业里学会正确处理与上级、同事间关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文/王佳
“特色”专业——机械日语强化班
  定位“面向大连,服务大连,发展东北沿海经济”的机械日语加强班,已向社会输送了900多名机械与日语相结合的复合型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大日资企业。
  从1996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他们的每一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年终就业率年年达到100%。从该专业走出去的一批批毕业生也不负众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孙悦现任大连蒂业技凯瓦轴工业有限公司总务部部长兼财务部财务课课长;马琳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次长(中方代表),最近被派往上海办事处工作……各届毕业生的出色表现也为师弟师妹们打通了就业渠道。上海普容尼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让从该班毕业的秦晓兵回校招聘机日人才;大连开发区的日本电产、三洋冷链、三洋空调、万宝至马达、阿尔卑斯等企业,每年都从这里吸纳毕业生;利优比公司的员工中,该专业的毕业生已达到40%;富士电机和罗姆公司连大机日班毕业生同样占了一定比例。这些公司给他们的评语是:踏实,朴素,认真,没有名牌大学一些毕业生的浮躁。
文/柳叶
连大公选课——满汉全席任你挑
  连大公选课是让学生广泛涉猎知识的丰富的矿藏。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大领域,129门课程让学生尽情徜徉,情智双修。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中,有资深的教授、专家、青年学者、博士,还有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骨干,“音乐与人生”、“营养学”……他们的课因各自的风格精彩纷呈。其中的“性学基础”、“圣经文学鉴赏”两门课,已经成为大连市高校首批协作课程。
  连大公选课就像一桌满汉全席,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汲取到成长所需要的知识。
文/柳叶
新专业带来新机遇
物流工程专业——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2003年3月设立的物流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中高级物流人才紧缺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大连大学物流工程专业适应需求,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在办学特色上着重于培养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文/陈雅琳
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2004年3月设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宽厚的设计基础知识、先进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力,能够熟练运用先进技能准确表达设计主题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为主旨,让学生既有扎实基本功,又能在新媒体某个领域里有所特长。
文/陈雅琳
2.在竞赛中向更高水平冲击
  在竞赛中提高,是激励大学生向更高水平进击的良好载体。学校制定各种措施,投入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对优胜者予以重奖。
  数学建模竞赛:学校从1999年起开始组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至今共有5000多人参加培训,先后组建了189队、567人次参赛,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6个、国际级奖项8个。
  参加建模比赛,强调的是团队精神,相互支持,相互助力。每次比赛,常常是连续72个小时的通宵奋战,谭欣欣等指导教师不分昼夜全程陪伴。老师尊重同学们的努力过程,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自主学习。同学们说,是老师激发了自己的潜质,而老师们却认为,同学们的执著与努力令人感动。近几年来,大连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不断采撷硕果归仓。2004年,在第20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际一等奖;2005年,又获得MCM类和ICM类两个国际二等奖。
“挑战杯”大赛:2004年,大连大学学生有6件作品在第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参赛,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并有一件作品获得全国铜奖。
  高数竞赛:大连市高等数学竞赛已经举办了14届,连大的成绩年年上扬。在2005年的竞赛中,连大参赛的87名选手中有62人获奖。其中,获特等奖1人、一等奖13人、二等奖33人、三等奖15人。此外,还荣获团体理工本科组一等奖、经文本科组一等奖与理工专科组一等奖,在参赛的14所高校当中获奖率位居第一,并连续三年捧走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
  艺术设计创作频频获奖:校园里,经常会听到美术学院获奖的消息,大连首届卡通吉祥物设计大赛、“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捷报频传。
  美术学院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例如,加大选修课比例,增设应用性、实践性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向企业文化设计的窗口,带向服装展演的舞台,带向青藏高原、泸沽湖畔,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近三年来,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共获得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7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1项;在2003年、2004年的《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在校学生美术作品年鉴》中,有262项学生的作品被遴选入册。
  英语竞赛:2004年5月,英语学院毛文进、奚建莹取得第八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荣获优胜奖;2004年6月,英语学院李雯雯等7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辽宁赛区一等奖,王智等18名学生获二等奖,田莉等35名学生获三等奖;2004年11月,英语学院张旭荣获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辽宁赛区二等奖;2004年11月,人文学院张天翼荣获“21世纪•外教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北方赛区二等奖。
文/王妮娜
3.以制度创新推动共青团活动的发展
  几年来,校团委先后推出了“学生活动立项招标制度”、“我最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评选办法”、“创建特色团支部工作细则”、“星级社团评选方案”等多项制度。
  “我最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会主席联席会议上,将各学院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互动交流,由学生代表对各学院推荐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投票评选,让校园文化活动与广大同学的心声互动。
  “创建特色团支部活动”——人文学院特色团支部“绿色家园”,曾发动全校师生“以纸换树”,如今,小树苗已长成了学校人文景观之一的“青年林”,特色团支部也已传承了三代。
  “学生活动立项招标制度”——从去年起开始,以团员个人或集体的名义进行活动立项申报,以立项的方式为学生个体的成长创造广阔的选择空间。两年来,全校团员共申报学生活动135项,获准立项35项。学校为其提供专项资金资助,提供师资指导。像红色五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青年节、旅游节、广场涂鸦等颇受青年团员们欢迎的活动,均是通过申请学生活动立项成功之后得以实施的。
  还有“星级社团”评选、学生会主席联席会、“校园十大亮点”评选等活动,均体现出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使学生活动自主化的人文理念。
文/刘娜
4.大学生志愿者“我们志愿服务辽西北”
  参加志愿服务辽西北活动两年来,环化学院2003届毕业生洪静将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情挥洒在阜新市阜蒙县紫都台乡中心小学的讲台上。在这个人口多、土地少、十年九旱的贫困乡,在缺水、没有宿舍、一周两三次刮沙尘暴的环境里,“她把学教得那么好”;而且,作为她的母校,两年来,环化学院的师生们不断地为紫都台乡中心小学捐款捐物,还建立了“大连大学爱心图书馆”。洪静认真出色的工作,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副省长鲁昕多次表扬了她。团中央书记周强在接见她时,称赞她是“一名光荣的农村女教师”。
  自2003年7月“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正式启动以来,29名大连大学毕业生像洪静那样舍弃了城市的繁华和舒适,志愿服务辽西北建设,在那片广袤的天地里洒下汗水,播种希望。
文/张言东
5.校友回眸
  李洪波,1997年毕业于大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2001年他来到了巴黎,被巴黎时装公会学院(法国时装设计的最高学府)录取。2004年6月初,巴黎时装公会学院一年一度的毕业大秀——“Tophees Saint Roch2004”在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上演,这是除了国际大赛之外法国本土最重要的新秀选拔活动。李洪波的作品从44个人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奖。这是时装公会学院近80年来第一次由中国人获此殊荣。李洪波的获奖让向来苛刻的巴黎时尚界认可了这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
  王昀光,用22天一口气写下大连大学历史上首部以连大校园故事为背景的小说《我就不信你不爱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现在“火”中,可在网上搜索其名,即现。另于纸媒体发表文章30万余字。
  邓铭,1996年毕业于大连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广东健力宝集团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邓铭以“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健力宝集团营销总公司的青睐,于2002年来到广东在营销总公司做部门负责人。还是以他的三个“负责”垫底,两年后被提升为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机遇是在敬业的工作中创造出来的。邓铭已在社会上打拼了9年,从最初的为别人打工,到现在的业内骨干,以自己的勤奋起步,他抓住了机遇,走到了今天的成熟。

关闭窗口

地址:大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版权所有